环境与卫生系统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上海论坛2014”公卫分论坛圆满举行

更新日期:2014/05/28  |  点击数:5050

作者 薛 琨  马文娟  唐  檬

5月24日-25日,“上海论坛2014”公卫分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和复旦大学光华楼圆满举行。

上海论坛是由复旦大学主办的国际经济论坛,发起于200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8届年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论坛以“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进互动、增强合作、谋求共识”为宗旨,通过年会搭建“学界、政界、商界”三方交流互动的平台,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为亚洲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提出发展建议和决策参考。今年“公共卫生分论坛”是首次独立开设,由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陈文教授主持,主题为“环境与卫生系统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聚焦广为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卫生系统创新。

24日下午,“卫生系统发展与创新”会场汇集了来自亚、非、欧、美各国的公共卫生研究者和政府官员,共同为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和改革创新工作建言献策。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教授、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癌症遗传研究中心主任徐剑锋教授、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公共卫生研究所主任Graham Colditz教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雷海潮副主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高解春副主任、皇后大学卫生服务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Green Michael教授、联合国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所长Anthony Capon教授和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教授等八位主讲人,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他们引用各自的研究和工作实践经验分别从卫生改革与卫生系统持续发展、遗传和个体化医学的机遇和挑战、减轻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影响的策略、全民统一健康覆盖的定量测量、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实践、以病人为中心的家庭医疗模式、可持续性卫生服务和政策以及应对2030全民健康挑战这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们认为技术创新将会有助于个性化医疗的发展,为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提供做好准备,疾病模式的改变则要求研究者和决策者从更加系统全局的角度开展策略研制,管理机制和理念需要不断转变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卫生服务与政策体系构建,最终达到卫生系统的平衡发展。

25日的“环境风险及其健康影响”会场上,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监测部门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上午的主题演讲由屈卫东教授和William Powderly教授共同主持。下午的“政策坊”由陈秉衡教授和Daniel Greenbaum 教授共同主持。演讲的嘉宾有来自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杨功焕教授、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illiam Powderly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韩国首尔国立大学Ho Kim教授、美国健康效应所(HEI)主席Daniel Greenbaum教授、副主席Robert O’Keefe教授、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总工程师、香港环境署副署长Christine Loh女士和加纳大学Mawuli Dzodzomenyo博士。他们分别从我国淮河水污染与消化系统肿瘤、大气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气候变化对人群传染病的影响、东亚地区空气污染的健康挑战、上海市PM2.5 污染现状和未来防控政策、如何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健康发展、香港空气质量政策面临的挑战等主题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产生的水、空气、土壤等污染导致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及潜在的风险,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与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当前,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各大城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的危机下,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深刻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环境污染的防治应该加强区域合作,资源整合。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应该联动,完善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管理体系,并加强对环境污染健康风险沟通的基本理论、策略、方法和效果评估的研究。加强环境与健康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则是解决我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根本出路。

此次分论坛吸引了不少来自公卫学院的师生,甚至其他会场的嘉宾及听众,大家在讨论提问环节与演讲者围绕未来卫生系统发展及环境治理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交流与互动,将分论坛的主题讨论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本次分论坛从国内外的现状分析和实践总结中探索中国环境治理领域及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为上海及我国国家层面应对环境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改善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