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报道东亚地区暴雨事件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

更新日期:2024/02/21  |  点击数:1580

(供稿:何成)

近期,我院阚海东、陈仁杰团队联合首尔国立大学、东京大学等众多研究机构,运用创新的暴雨事件识别手段,结合东亚地区30个主要城市的日死亡数据数据,探究了不同再现周期的暴雨事件对居民呼吸系统死亡率的影响。研究成果以《The overlooked health impacts of extreme rainfall exposure in 30 East Asian cit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随着人类活动显著改变了地球的水循环,全球降雨模式遭受了显著影响。尤其是短期内的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众多研究已经揭示,暴雨事件与特定时间内传染病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然而,鉴于极端降水通常伴随着有害生物气溶胶(例如花粉和真菌孢子)含量的增加以及空气质量和温度的剧烈波动,近期的一些研究也开始关注雷暴天气与慢性疾病,比如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特定地区,且对暴雨的定义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不同地区的降雨模式差异,这种不一致性阻碍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也限制了探索不同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下暴雨健康影响的普遍性。

为弥补这些研究的不足,本项研究采用了灾害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极值理论以识别不同重现周期的极端降水事件。通过将不同重现周期的降水事件与各城市的日死亡率数据相匹配,本研究旨在探究极端降雨对总体以及特定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鉴于东亚地区的高人口密度和显著的降水变异性,本研究纳入了来自东亚四个国家/地区的30个城市的日死亡率数据。

本研究首先评估了各城市在研究期间遭遇的三种不同重现周期(2年、5年及10年)的极端降水事件。重现周期指的是一种特定强度的极端事件平均每隔多少年重现一次。具体来讲,研究团队参照了各城市1980年至2020年间记录的年最大日降水量,并借助强度-持续时间-频率(IDF)模型,计算出了各城市不同重现周期的降雨强度阈值,进而确定了具体的极端降雨发生日期。将这些数据与死亡统计数据进行匹配,分析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增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更具体地说,与未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日子相比,5年和10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事件与总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相对风险(RR)分别为1.29(95%置信区间:1.09 - 1.51)和1.33(95%置信区间:1.02 - 1.65),而2年一遇的极端降雨事件则未显示出显著影响。

1、选定的东亚城市中三种不同的重现周期(2年、5年和10年)的极端降水暴露对日呼吸系统死亡率影响的总体滞后结构图。点代表风险估计值,彩色线条代表95%的置信区间。

亚组分析的结果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对老年人群、哮喘患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死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肺炎引起的死亡率影响不明显。此外,通过比较1993-2001年与2002-2010年两个时段,发现与5年一遇的暴雨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变化。这意味着,尽管城市化和医疗系统得到了发展,但暴雨的潜在健康影响并未显示出减少的趋势。

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制定有效应对极端降雨适应性措施的紧迫性。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不断增加,从而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相关的健康风险。该研究建议,为了应对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和综合性策略。这不仅包括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还需要在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实施有效措施,提升社区和个体的抵御灾害能力。综合来看,本研究深化了对气候变化相关灾难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理解,为未来制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成博士,共同通讯作者为陈仁杰教授和阚海东教授。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043301)、上海市科委(21TQ015)、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No.21230780200)以及德国洪堡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4-01294-x

文章引用:

He, C., Kim, H., Hashizume, M. et al. The overlooked health impacts of extreme rainfall exposure in 30 East Asian cities. Nat Sustain (2024).